当前位置:首页 > 对外合作 > 赤道几内亚巴塔医院实验室有位中国来的“福尔摩斯”

赤道几内亚巴塔医院实验室有位中国来的“福尔摩斯”

  发布时间:2025-02-25 15:06:35  


赤道几内亚巴塔医院是该国内陆最大的公立医院,也是护佑普通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家医院的检验科有一位被当地医生称为“神探”的检验师,他就是第33批援赤道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员——检验科副主任技师陈泽衍。

化身神探,依靠一台老旧显微镜诊断出罕见病

2024年4月的一天,巴塔医院的阿黛拉医生带着她的哥哥,愁容满面地找到正在显微镜下做检验的陈泽衍,说希望陈医生帮帮他的哥哥。

原来她的哥哥菲利斯出现全身瘙痒已经有4个多月了,从皮肤科到外科,再到感染科看了个遍,能做的检查也都做了,既没有明确诊断,也没有任何治疗效果。

陈医生撩开菲利斯的衣服,看就他全身都布满抓痕,一边诉说自己的症状还一边忍不住搔抓。“我哥哥晚上睡觉的时候痒得更厉害,有时无法入睡”,阿黛拉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迅速引起了陈泽衍的警觉——会不会是丝虫感染?

但是,菲利斯病历中有关丝虫的血涂片检查已经做了好几次,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陈医生进一步询问后得知,菲利斯瘙痒的部位并不固定,搔抓部位的皮损与神经性皮炎和过敏也明显不同,所以他觉得丝虫病的可能性仍然不能排除。

陈泽衍先给菲利斯做了血常规,并用手工法对嗜酸性粒细胞进行了分类计数,发现他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提示可能存在寄生虫感染,这更加证实了陈医生的推测。

但是为什么数次血涂片都没有找到丝虫呢?陈泽衍重新按照标准流程制作了数张血涂片,先用低倍镜逐个视野逐个视野扫描,可疑之处再更换高倍镜仔细检查。经过近1个小时的仔细查找,终于在涂片的某处发现了一只细如蚕丝卷曲成“6”字的寄生虫。这是罕见的Perstans丝虫!它更纤细,体宽只有当地常见罗阿丝虫的1/3,极易漏诊。

“罪魁祸首”被找到以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服用陈医生赠送的海群生后,菲利斯的病症很快消失了。

阿黛拉医生再次见到陈泽衍时,一边热情地抱住他送上贴面礼,一边激动地说道:“陈老师,谢谢你,你是我们的家人!”

在援非一年多的时间里,陈泽衍带领的巴塔医院检验科团队累计已完成检测血涂片超2万例,筛查出罕见寄生虫病例13例和其他一些少见疾病,成了检验科的“神探”。一起在巴塔医院共事的古巴医生托尼对陈泽衍说道:“你在显微镜下看见疟原虫,我们在你身上看见光”。陈医生办公室的墙上贴满当地患者手写的感谢纸条,有西班牙语也有芳语(赤几土著语言),它们交织成一张最靓丽的“奖状”。

自己动手,把破铜烂铁变成黄金利剑

其实,刚刚到巴塔医院工作的时候,检验科的工作条件比现在要艰苦得多,甚至可以用破败不堪来形容。

没有自来水,只能用矿泉水瓶接空调的冷凝水用来洗手、冲洗染色片;仅有2台显微镜1台没有灯泡、1台没有高倍镜;唯一的烤箱因为接触不良,时常罢工;离心机因为程序设置错误只要启动就报警;最珍贵的血球机因为配件损坏,已经无法使用,血常规全部要依靠手工做检查......

陈泽衍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带着工具,自己动手对故障设备逐一进行维修:把2台跛脚的显微镜合体,变成全院唯一1台可以正常使用显微镜;为烤箱重新接好内部电路,让高龄电器再次焕发青春......甚至自费从国内购置血球机的配件空运到赤几,最终救活了血球仪。

设备终于修好了,但是科室的工作效率却上不去。检验科的同事们每天被几百份的手工检验量压得喘不过气,所以检验的质量就难以保证。陈泽衍迅速开始了“检验科再造”。一是重新规划科室分区,把微生物检验、免疫检验和临床检验三大功能区彻底分开,人员岗位进行固化,全团队流水线作业,提高效率;二是要求检验师做血涂片检查时必须先用低倍镜筛查,再用高倍镜复核,提高检验质量;三是在疟疾高发季,推行“快速检测初筛+显微镜复核确诊”的双轨制流程,将疟疾检测时间缩短至30分钟,让大量重症疟疾的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一套组合拳下来,检验科团队不仅可以轻松应对过去倍感压力的工作,检验阳性率也得到显著提升,这样的结果得到了院方和临床医生的高度赞扬。

向中国学习,让中国的医学检验标准植根非洲

在临床工作之余,陈泽衍还积极开设血涂片分析、寄生虫形态和感染类项目检测等专题培训,手把手传授技术。“中国医生不仅救急,更教会我们自救”,当地检验科医生露西娅感慨地说。

一年多的时间里,陈医生累计培训当地医生40余人次,3名学员通过考核成为科室骨干。

骨干中有一位叫做海苏斯的年轻小伙子在听完陈泽衍的课后,对去中国学习冲满了向往。言者无心,听者有意。2024年10月,陈泽衍帮他争取到了去南方医科大学学习的机会。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虽然只是短短2周的学习,他却记录了满满一大本各种笔记。海苏斯回来后兴奋不已,他不仅被中国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和高效有序的社会环境深深打动,更惊叹于中国先进医疗技术和中国医院严谨的工作模式和精细化管理流程。他告诉陈医生,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把从中国学来的标准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最终有一天能把自己的科室建设成“中国式的检验科”。

到乡村去,为赤几消除疟疾贡献中国智慧

医疗队定期赴涅方市进行巡诊的过程中,陈泽衍调查发现当地普通居民疟疾筛查的阳性率高达30%,儿童疟疾筛查的阳性率甚至可以达到50%-60%,造成贫血和生长发育迟缓的问题很突出。陈泽衍说:“我们医疗队支援这么多年,当地疟疾的治疗水平确实提升不少,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疟疾。有些内陆乡村还是有不少儿童因为重症疟疾或者疟疾反复发作导致死亡。所以预防和消除疟疾才是当下更应该做的事情”。

于是,他就向队长提出要在涅方市开展疟疾防治试点工作的建议,把中国疟疾防治的经验移植到赤几。

陈医生和巴塔点的其他队员顶着烈日、冒着感染疟疾的风险,深入涅方市的数个乡村进行摸底调查,制定了周密的实施计划,希望通过健康宣教、使用药物浸泡蚊帐,加强疟疾筛查和使用中国产的药物进行治疗等措施,把试点村庄的疟疾发病率降低到1%以下。

在国家和省市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全体队员都被发动起来了。赤几卫生部也高度重视这个项目,派人参与其中,这也是赤几大陆地区在实施中的唯一疟疾防治试点工作。

后记

在援外工作中,陈泽衍不仅负责检验工作,还积极参与医疗队其它临床学科的工作,在医疗队的“爱与光明之旅”免费白内障手术项目中充当“验光师”和手术助手,在外科手术中充当“巡回护士”……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陈泽衍医生援助赤几检验的故事,正是半个世纪以来中非医疗合作成果丰硕的一个缩影。他们用试管与玻片构筑健康防线,以仁心仁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让中国医生的名字成为这片土地上“生命希望”的代名词。

陈泽衍发现的Perstans丝虫(罕见)

陈泽衍就是靠着这些简单甚至是“简陋”的设备,化身“神探”帮助当地患者查明病因

海苏斯(左1)与陈泽衍合影

痊愈后的菲利斯带着孩子来向陈泽衍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