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对外合作 > 90后女医生,为非洲儿童撑起一片天

90后女医生,为非洲儿童撑起一片天

  发布时间:2025-02-18 15:07:08  


她是一位90后女医生,也是一名4岁女孩的妈妈。她暂别爱女与家人,义无反顾投身医疗援外工作,只为学生时代“成为无国界医生”的梦想。她便是第33批援赤道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巴塔点儿科医生刘慧娟。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守护非洲贫困儿童健康撑起的一把大伞。

一、缺医少药,超出想象

虽然在出发前,刘慧娟已经通过老队员了解到赤道几内亚大陆最大城市巴塔医疗条件比较艰苦,并做足了心理准备。但是当她真正看到巴塔地区医院儿科病房的工作环境后,还是为之一怔——整个儿科病房不要说国内最基本的中心供氧,就连氧气瓶都没有,输氧全赖一台老旧的制氧机。病房内又潮又热,病床也锈迹斑斑,甚至床垫都配不齐,有的患儿只能直接躺在床板上。因为口罩奇缺,护士长每天只给医生发一个口罩,而全病房只有1瓶手消液。

医院的实验室检测能力也十分有限,因为价格等原因,疟疾检测只能通过血涂片在显微镜下检查,医生工作量巨大,且检查结果比较慢。

为此,刘医生自费购置了一批口罩、手消液送给科室的医护人员,同时还向国内工作的医院申请援助,购买了儿童血压计、脉氧仪、血糖仪等设备托人带到赤几。

二、果敢用药,及时抢救重症疟疾患儿

到赤几后,刘慧娟始终保持每天第一个到病房查房的习惯。这一习惯,也让她与一位名叫卡米拉的2岁女童结下了不解之缘。

2024年6月的一天早上,刘医生刚刚跨进病房,护士长就急匆匆拉着她,说有一名2岁的小孩,发热3天了,现在情况很糟糕,被送到急诊,家长希望中国医生去看一看。

当刘医生看到卡米拉时,她的脸色惨白,对外界的呼喊已经没有反应。刘医生一摸额头,滚烫!一搭脉,快如奔马!轻按足底,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大于3秒!家长除了哭,无法提供更多的病史信息。

刘医生一边组织护士抢救,脑子一边飞快运转!

高热!贫血!虚脱!休克!重症疟疾的可能性最大。

但是,疟疾快检做不了!疟疾镜检至少要30分钟才能出结果。血常规手工法更是来不及!

这边护士刚刚打好针,开始快速输液纠正休克,刘医生就冒着风险、当机立断先给患儿用上治疗重症疟疾的青蒿琥酯,然后再请求检验科队友予以协助——以最快速度完成疟疾镜检、血常规检测,并从驻地取来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快速检测。

当第一支救命药输注完毕。检查结果也陆续出来了——疟疾确诊!疟原虫负荷达3+,重度感染!血色素仅为正常儿童的三分之一,同时伴有严重低血糖。刘医生的猜想和救治完全正确!

刘慧娟迅速推注高糖,并维持含糖液输注,同时想方设法为Debora寻找血源进行输血。

连续抢救数小时后,卡米拉的体温开始下降并逐渐苏醒,虚弱的小手也能紧紧地抓住妈妈了。她的妈妈看到女儿转危为安,留下了激动的泪水,紧握刘慧娟医生的手,连声道谢。

自那以后,刘医生改变了自己的工作习惯,每天上班都会用一个小箱子装着这些“关键时候能救命”的便携式设备去上班,并且把它们和其他医生进行共享。凭借这份坚持,她成功抢救了200多名危重患儿,真正做到了无私奉献与专业精进。

三、免费咨询,提高当地儿童疫苗接种率

在日常诊疗中,刘慧娟发现巴塔地区的麻疹发病率很高,政府提供的免费疫苗的接种率却很低。进一步和家长们沟通时她了解到,由于他们不信任当地的社区卫生中心,担心疫苗会产生副作用,所以家长不愿意给孩子打疫苗。

为此,刘医生就在当地同事的陪伴下,走访了巴塔的几个社区卫生中心,结果发现当地疫苗接种十分规范。她针对这一情况,在巴塔地区医院设立了首个儿童疫苗咨询门诊,面向患儿及家长提供系统化的健康宣教。她将社区卫生中心看到的实际情况拍下来,做成宣传卡,以增强家长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心,并且耐心解答他们对疫苗相关疑问,努力消除当地家长对疫苗的误解。同时,她还与医院周边的社区卫生中心建立协作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患儿精准转介至社区进行补种,确保更多儿童能够按时完成免疫接种,进一步提高疫苗覆盖率。

现在,巴塔医院疫苗接种中心的主任见到刘医生就说:“你简直是个魔法师!所有去过你门诊的家长,都会带着家里所有的孩子来打疫苗。再这样下去,我估计我们的疫苗都快不够用了。”

除了开设疫苗咨询门诊,刘医生还与队员一道开展有关当地儿童HI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她希望这些数据能够帮助当地卫生部门评估和改进现有防控措施,最终控制甚至消除当地儿童艾滋病。

四、寓教于乐,用生动案例和游戏培训当地医护人员

当地医护人员对危重儿童系统救治、抗生素合理使用和重症疟疾的识别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知识短板。但是传统的讲课培训,他们很难接受和记住这些知识。所以刘慧娟就以工作中的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最新的国际指南,用西班牙语制作了很多临床模拟“游戏”——让当地医护人员在临床模拟中边分析,边学习,边演练。当受训者在临床模拟中“成功救治”患者时,刘医生就会用自费购买的糖果和文具进行奖励。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很受欢迎,效果也非常好——过去当地医护人员不太熟悉的救治措施,如高危患儿的营养支持、液体复苏治疗等,现在已逐步成为日常诊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部分接受了培训医生开始能够独立处理复杂病例,并在团队中分享经验,推动了学习型团队的形成。

结语: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共享健康

2025年春节,刘慧娟的爱人带着4岁的女儿来非洲探亲。一出机场,女儿就一下子冲过来紧紧抱着妈妈亲个不停。援非一年多,刘慧娟付出很多的同时也收获满满,她说:“有时很累、很想家,但是看到我治疗的小朋友能顺利恢复健康,听到家长对我说谢谢,我就觉得这种跨越国界的帮助很值得。我希望赤几的小朋友和我的女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去迎接属于他们的未来!”

刘慧娟利用各种渠道向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刘慧娟医生用实际病例开展临床教学

刘慧娟医生在中赤几友好医院对当地儿科医生教学使用新生儿暖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