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东省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
来源: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事务中心 发布时间:2013-04-16 20:25:00
2012年是全面推进“十二五”医改工作的关键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卫生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卫生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为主题,发展为目的,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为重点,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和医疗服务工作,实现卫生事业平稳较快发展。现将2012年全省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卫生资源
2012年全省卫生资源总量稳步增加,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环境日益改善,医疗卫生事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机构总量稳步增长,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截至2012年末,全省卫生机构46556个,其中:医院1185个,卫生院125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345个,门诊部(所)11902个,村卫生室29086个,卫生机构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与2011年相比,卫生机构增加621个,增长1.4%,其中:医院增加60个,门诊部(所)增加510个,村卫生室增加113个。由于撤、消、并、转、停业等原因,卫生院减少3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减少43个,其他类型机构基本保持稳定。
全省1185家医院中,三级医院108个,二级医院446个,一级医院203个,三级医院总量位居全国第一。
图1 2008-2012年全省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数
(二)病床总量持续增长,医疗服务条件进一步改善。截至2012年末,全省医疗机构拥有病床35.5万张,其中:医院27.3万张,卫生院5.2万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0.7万张,妇幼保健机构1.6万张。与上年相比,床位总数增加3.0万张,增长9.3%,其中:医院增加2.7万张,增长10.9%;妇幼保健机构增加0.2万张,增长10.0%。每千人口床位数从2011年的3.09张增加到2012年的3.35张。
图2 2008-2012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2012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拥有万元以上设备35.6万台,房屋建筑面积达4447.2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1.6%,1.1%,医疗服务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卫生人力资源增强,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不断充实。截至2012年底,全省卫生人员(不含村卫生室)62.0万人,其中:卫技术人员51.0万人,管理人员2.8万人,工勤技能人员6.1万人,其他2.1万人。与上年相比,卫生人员增加3.8万人,卫技术人员增加3.4万人,分别增长6.5%,7.1%。卫技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19.2万,注册护士19.7万,分别增长7.3%,9.4%,卫技术人员特别是医护人员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人员;医护比为1:1.03,高于上年的1:1.00。全省医院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0.6万人,其中临床类别占81.7%,中医类别占13.0%,口腔类别占4.0%,公共卫生类别占1.3%。
另,全省村卫生室拥有卫生人员4.5万人,其中:乡村医生30751人、卫生员3946人,执业(助理)医师7492人、注册护士2463人。
图3 2008-2012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人员数
我省人均卫生技术人员总量持续增加,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从上年的4.63人提高到4.90人,执业(助理)医师从1.78人提高到1.88人,注册护士从1.74人提高到1.86人。
图4 2008-2012年全省每千人口卫生资源
通过招聘,加强在职培训,对口援助等多种方式,卫生队伍日益壮大,高等人才不断增加。2012年卫生人力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全省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3万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15.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2%,4.0%,医疗卫生专业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
(四)卫生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支撑作用日益增强。2012年,我省加强卫生信息化领导,成立医药卫生信息化领导小组,着力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全省87家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开展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县域卫生信息化、医院信息平台、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远程医疗、居民健康服务“一卡通”、公共卫生综合信息平台等7个方面的试点工作。全省已建立疫情报告应急虚拟专用网络,建立应急事件信息传输机制,建成计划免疫数据中心、卫生监督数据中心、慢性病防治信息化系统、职业病监测和管理的信息化体系和妇幼卫生信息报告系统等业务信息系统。
全省已发放居民健康卡、诊疗卡、医保卡等各类“健康卡”2000余万张,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中,90%以上建有门急诊划价系统和药库管理系统,80%以上建有病人出入转管理系统、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会计系统和住院护士工作站,61%建立了门诊医生工作站,60%建立了住院医生工作站和临床检验系统(LIS),47%建立了医学影像传输系统(PACS),50%建立了放射信息系统(RIS),55%建立了公众网站,28%开展了预约挂号,14%开展了远程医疗。在20家全国首批数字化试点示范医院中,我省占了20%;在国家首批29家电子病历试点医院中,我省占了5家。
(五)卫生总费用逐年增加,居民个人支出比重持续下降。2011年全省卫生总费用为1851.8亿元,其中政府支出501.7亿元,社会支出712.2亿元,个人支出637.9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27.1%,38.5%,34.4%。与2010年相比,全省卫生总费用增长22.7%。政府支出比重提高3.3个百分点,个人支出下降6.1个百分点。人均卫生费用从2010年的1445.9元增加到2011年的1762.7元,增长21.9%。随着政府投入总量增加,个人支出比重逐步下降,卫生筹资来源日趋合理,卫生筹资公平性得到改善。
图5 2008-2011年全省卫生总费用构成
二、医疗服务
2012年全省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医疗服务利用持续增加,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医疗费用涨幅得到控制。
(一)基层医疗服务网底日益牢固,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
1.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2年底,全省67个县(含县级市)共设立医院312个,妇幼保健机构6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7个,卫生监督所67个,上述四类县级机构拥有卫生人员8.8万人。机构数比上年增长3.2%,卫生人员增长8.1%。全省1227个乡镇卫生院拥有床位5.1万张,人员7.8万人(其中:卫技人员6.5万人)。全省2.9万个村卫生室拥有执业(助理)医师7492人,注册护士2463人、乡村医生30751人,卫生员3946人。2012年平均每个县级医院业务用房面积1.2万平方米,万元以上设备102台,分别比上年增加2.3%,7.4%;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面积2870平方米,万元以上设备16台,与上年基本持平。
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快速发展,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截至2012年底,全省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345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42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6万人,医疗床位7156张,与上年相比卫生人员数增长4.9%,床位增长2.6%。平均每家社区卫生机构人员从2011年的17人增加到2012年的18人,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不断发展。
图6 2008-2012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技人员数
(二)医疗服务总量持续增加
1.门诊量、住院量稳步增长。2012年全省医疗机构总诊疗达7.2亿人次,其中医院3.2亿人次,卫生院0.7亿人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亿人次,村卫生室1.3亿人次,其他医疗机构1.0亿人次。与上年相比,全省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增加0.6个亿,增长6.7%,其中医院增长8.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长5.6%,门诊部(所)增长14.7%,村卫生室增长23.1%,门诊病人逐步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2012年,居民年人均就诊6.8次。
2012年全省医疗机构出院人次数达到1228.2万人次,其中医院925.8万人次,乡镇卫生院176.0万人次。与上年相比,出院病人总量增加144.7万人次,增长13.4%。其中医院增加128.7万人次,增长16.1%;乡镇卫生院增加3.0万人次,增长1.7%。扣除乡镇卫生院机构总量减少影响(机构合并、改制、停业等原因),平均每家乡镇卫生院出院病人人次由2011年的1475人增加到2012年的1549人,增长5.0%。
图7 2008-2012年全省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人次数
2.公立医院诊疗服务增加。2012年,全省公立医院诊疗总量达2.9亿人次,出院病人总量达839.1万人次,分别占医院总数的91.7%、90.6%,分别比上年增长7.4%,15.8%。公立医院医疗业务增长迅速,占据医疗行业主体地位。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比重提高。2012年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638.3万人次,占全省总量的13.5%。与上年相比,诊疗量增加5.6个百分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稳步提高。
4.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量大幅度增长。2012年,全省县级(含县级市)医院诊疗人次达4269.8万人次,出院人次数达227.3万人次;乡镇卫生院诊疗6605.9万人次,住院176.0万人次;村卫生室诊疗人次1.3亿人次。与上年相比,三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增长3.6%,住院人次增长13.7%。农村地区医疗机构业务量不断提升,医疗服务分流初显成效。
(三)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
1.病床使用率提高,平均住院日下降。2012年全省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80.7%(其中医院为87.0%),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7.8日(其中医院8.7日),较上年减少0.3日;住院病人死亡率0.4%,保持较低水平。
2.医师工作效率提高。2012年全省县及县以上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平均每一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11.7次,日均担负住院床日2.2日,与2011年相比,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下降0.2次,医师日均担负床日持平。
图8 2008-2012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医师工作负荷
(四)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
1.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初现下降态势。2012年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分别为59.6元、48.2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2%,10.4%,扣除物价因素,分别下降4.0%,13.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病人次均医药费用2918.6元,较上年上涨3.8%,扣除物价因素,上涨1.0%;乡镇卫生院1637.7元,下降0.2%,扣除物价因素,下降3.0%。
2.门诊费用上涨,住院费用涨幅下降。2012年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174.0元,较上年上涨7.5%;平均每出院者次均医药费用8066.2元,较上年上涨2.7%,涨幅低于2011年的4.3%。扣除物价因素,门诊费用上升4.7%,住院费用下降0.1%。
公立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171.2元,较上年上涨8.1%;住院病人次均医药费用8282.0元,较上年上涨3.3%,涨幅低于2011年的4.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门诊费用上涨5.3%;住院费用上涨0.5%,住院费用涨幅趋缓。
三、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
2012年,我省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全省卫生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公共卫生工作取得成效。
(一)全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截至2012年底,全省设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8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21个、其他116个;设立卫生监督所(中心)144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21个、其他122个。全省疾控机构卫生人员1.1万人、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人员0.5万人,中级以上职称者比例分别为32.1%,27.5%。全省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力量稳步发展,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不断充实。
(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2012年,我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全省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病和精神卫生等各项工作取得进展,免疫规划不断推进,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疹疫苗接种率均保持在95%以上。据统计,2012年全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816.72/10万,死亡率为1.14/10万;与上年相比,发病率上升6.43%,死亡率下降7.70%。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317.55/10万,死亡率为1.11/10万;与上年相比,发病率上升了1.26%,死亡率下降了8.22%。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乙肝、肺结核、梅毒、丙肝和淋病。
(四)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
2012年,全省以实施妇幼安康工程和妇社重大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重点,妇幼卫生、社区卫生和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12.36/10万,低于2011年的14.26/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5‰,低于2011年的4.93‰,婴儿死亡率3.63‰,低于2011年的3.93‰。
图12 2005-2012年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
(五)爱国卫生工作稳步前进,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改善
2012年,全省继续实施全民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扩大卫生创建覆盖面,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卫生镇的复审工作,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推进除害防病工作,爱国卫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至2012年底,我省有国家卫生城市13个,省卫生城市21个;国家卫生镇(县城)85个,省卫生县城18个,省卫生镇77个,省卫生村6396个。除汕尾、潮州、揭阳、云浮四市外,均创建有省级以上卫生镇,各地级以上市均创建有省卫生村。为推进农村改厕所工作,全省共执行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项目资金约6000万元,补助15万农户改厕。通过项目带动,各级财政和集体、个人对农村改厕的资金投入约6亿元,全省新增加无害化卫生厕所约49万座。至2012年底,我省农村改水受益率达到98%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85.0%,卫生厕所普及率87.5%,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79.5%。
2012年,我省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卫生工作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一是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卫生费用筹资公平性逐步改善;二是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发生改变,重城市轻农村、重高端轻基本的问题逐步扭转;三是医疗服务利用大幅度增加,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得到缓解;四是妇幼保健工作成效显著,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